不能忘却的记忆|听山东台讲讲“乳娘”的那些事儿

作者:
来源: 2021-04-29

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28日讯

有人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女性是柔弱的,经不起硝烟的摧残和战火的厮杀。但山东广播电视台制作的情景剧《乳娘》却以一种全新的角度诠释了女性在战争中的力量和贡献,“红色乳山”“大爱乳娘”“乳娘精神”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比妈妈还亲的人是谁?可能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答案。不过对于1200多个革命后代来说,这个答案是“乳娘”:不是亲生妈妈,胜似亲生妈妈。

时间拨回至1942年,胶东抗战进入到最艰难的时刻,八路军主力和党政军机关在突破日寇层层包围封锁中面临生死考验,被迫频繁转移,不得不为民族大义抛舍下刚入人世的亲生骨肉。于是,当地正处于哺乳期的妇女自发承担起哺育孩子的重任,这些妇女就被称为“乳娘”。同时,1942年7月,中共胶东区党委决定在牟海县(今乳山市)组建胶东育儿所,选取乳娘哺育党政军干部子女和烈士遗孤。

这些妇女用她们的全部心血,使育儿所的孩子在残酷的“扫荡”和多次迁徙中,无一损失。就是在当时麻疹流行的时候,育儿所的孩子也安然无恙。可当时这些不脱产的奶母,每月除了60斤粗粮外,是无任何其它报酬的。就是在那样极端艰苦的条件下,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员养育了1223名革命后代,“乳娘”们用朴实无私的行动,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书写了一段人间奇迹。

乳娘,不是亲娘,胜似亲娘,她们用生命和鲜血,为革命后代打造了温暖襁褓,让革命火种生生不息,用朴实无私的行动,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大爱之歌,诠释了“忠心向党,大爱无疆”的红色乳娘精神。这一红色文艺精品,通过“舞台”将红色精神带来的冲击直抵人心。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让观众充分感受到了山东人民爱党拥军的优良传统,热情讴歌了山东红色革命文化。

五年前,就在《乳娘》播出以后,“乳娘”和“乳儿”的故事牵动着很多观众的心。如今,那些拼着性命喂养八路军后代的乳娘们状况如何?那些乳儿如今又身在何方?山东台记者通过走访山东青岛、乳山、烟台多地的乳儿,从他们那里了解到了更多的故事。

1948年3月,刚出生40天的于致荣,就被即将奔赴前线的亲生母亲送到了乳娘王水花家中,一直被哺育到来年8月。

于致荣告诉记者,“乳娘对我照顾得特别(好),旁人都说伺候得白白胖胖的,等到我开始会走的时候,家里把好吃的东西都给我吃,鸡一下蛋,我听奶娘说我就摇摇晃晃去捡蛋,家里鸡下的蛋全都给我吃了。”1967年工作以后,于致荣第一件事就是想着找到乳娘。经过两年多的寻找,终于打听到乳娘就住在原牟平县后垂柳村。于致荣和爱人把乳娘当作亲生母亲一样孝养,一直到2014年王水花去世。

从胶东育儿所走出的革命后代,很多已成为国之栋梁,但他们并没有忘记曾经哺育过自己的乳娘和乳山这片土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级工程师徐永斌,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荣誉证书捐献给乳山市委党史研究中心,以此告慰乳娘。上世纪80年代,乳儿姜菊生任职青岛海洋化工厂厂长期间,在乳山义务援建了大洋硅胶厂,并带动乳山其他3家硅胶厂的创办和发展。

红色文化向来是我们党在前进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更需要让革命精神薪火相传、红色基因根植心中。《乳娘》植根于党和人民团结一心抗战的历史之中,作为红色基因的重要“艺术表达”,将不断激发争当走在前列排头兵的强大精神力量,让红色文化散发更加迷人的时代魅力和时代价值。


编辑:孔猛 责编:池研


xw©632news.com 留言

鲁新网备案号:20106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