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环境越来越好 产业发展越来越旺 群众生活越来越红火

作者:
来源:枣庄日报 2024-06-05

不久前的全市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与会人员参观了12个乡村振兴片区,亲身感受到了我市片区建设的四大亮点:联抓联管思路清、产业发展后劲足、乡村面貌变化大、干部队伍作风实。

枣庄已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随着创新引领乡村振兴的步伐逐步加快,枣庄乡村环境会越来越好,产业发展会越来越旺,群众的生活会越来越红火。一幅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枣庄的大地上徐徐铺展。

滕州 全力打造 乡村振兴样板

近年来,滕州市按照“全域推进、全面振兴”的工作思路,统筹推进乡村“五大振兴”,有力有效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滕州获评全国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第三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全国农产品数字化百强县、中国乡村振兴百佳示范县市、全省乡村振兴实绩一等县、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县等多项殊荣,成功入选全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督查激励县名单。

滕州市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实施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8万亩,粮食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160万亩,总产80万吨,2022年小麦刷新两项单产纪录,2023年玉米最高单产1218.81公斤,创黄淮海地区玉米单产纪录。

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春秋马铃薯种植面积70万亩、产量260万吨,成功举办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薯业博览会。加快发展畜禽水产业,累计创建枣庄市级以上标准化示范场39处,枣庄黑盖猪入选国家级核心育种场。快速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达到89家,总营收179.49亿元,恒仁工贸、合易食品、福藤食品入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突出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龙阳、界河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张汪、羊庄、木石等6个镇入选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培育安后葡萄、颜楼花卉等特色产业村(居)176个。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4138户脱贫享受政策人口收入稳定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万元,增速连续10年高于城镇居民。

滕州市积极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区、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两区”创建,坚持既好看又好用、既有体量又有品位的“两好两有”建设标准,6个示范区、7个推进区全面起势,建成重要节点54个,实施各类项目78个,完成投资28.85亿元。龙阳、界河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西岗九龙湾湿地顺利承办全省乡村文化旅游节枣庄系列活动,“莲屿下王”市集入选“好客山东”首批文旅市集,秀美荆河、薛河梨乡成功创建省级片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快推进厕所革命、污水处理、垃圾分类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安全供水、生活垃圾处理、300户以上自然村公厕、村村通硬化路实现全覆盖。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9个,枣庄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38个,洪绪镇龙庄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滕州市强化乡土人才培育,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和家门口就业工程,累计培训农业科技、家政、电商等高素质农民5000余人、农村妇女3000余人次。强化青年人才引进,连续4年实施青年人才优选,引进国内外高校优秀毕业生近300人。精准对接企业本硕博人才需求,通过高校直通车、“直播带岗”、毕业季大学生家乡行等形式,累计引进博士45人、海外留学人才45人、大学生7000余人。强化人才激励奖励,落实职业农民职称、乡镇专业技术人才直评直聘等政策,20名职业农民获得专业技术职业资格,91人取得基层卫生副高级职称。积极推荐优秀农民参评各级“乡村之星”,31人被评为“齐鲁乡村之星”,32人被评为“枣庄乡村之星”。

滕州市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开展千名支书进党校、村干部学历教育,组织40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赴浙江滕头村体悟实训,培养后备人才3526人。推进“幸福食堂”建设,新建级索镇前杨岗村、界河镇东曹西村等“幸福食堂”70处,解决了老年人“做饭愁、吃饭难”问题,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强化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建设,发挥“e呼善应”社会治理平台作用,全市共配备三级网格长1414名、网格员2377名、网格指导员1699名,“雪亮工程”视频监控在线率、各类事项办结率均保持在99%以上,南沙河镇北池村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枣庄日报通讯员 王广吉 王其峰)

薛城 下好乡村振兴“两手棋”

日前,记者在薛城区采访,所到之处,只见花团锦簇,绿树成荫,处处孕育着收获和希望。该区以经营、科技、政策、治理、路径五个“创新”为引领,一手抓“示范片区建设”,坚持统筹谋划、梯次推进、以点带面、连片打造,初步形成以乡村振兴示范区为引领、全域推进与全面振兴相结合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今年以来,该区在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建设的基础上,借力全市“双十百千”工程,接续建设冠世园、十里湾、三湾里等示范区,推进设施连片提升、产业连片打造、环境连片整治取得新成效。目前,全区有省级示范区2个、市级示范区3个,区级示范区1个,实现涉农镇街全覆盖。精准谋划,精细落实石榴产业“路线图”。研究制定《石榴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规划》,实施石榴产业提质扩规行动,投资800余万元实施张庄石榴提质工程,建成繁育苗圃50余亩、石榴创新产业园100余亩,优质石榴种植面积发展到5500余亩。同时成立党支部领办石榴专业合作社6家,发展社员338户,带动社员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沙沟镇以片区引领、连片开发,突出石榴产业特色,谋划建设的“冠世园·榴光溢彩”乡村振兴示范区,覆盖张庄、小营等7个行政村、1.2万人,总面积22.2平方公里,谱写出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时代画卷。

沙沟镇张庄村是“冠世园·榴光溢彩”乡村振兴示范区重点村,因盛产石榴被誉为“石榴山庄”。先后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山东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13项。

据了解,张庄村抢抓省市支持石榴产业发展契机,大力推动“石榴+”产业发展,共适栽尽栽石榴苗木20余万株,吸引石榴深加工、石榴零碳数字产业园、榴花园林等项目落地建设,培育电商56家,发展农家乐、乡村民宿15家,引进石榴根雕、石榴盆景等休闲业态商户35家,逐渐形成了石榴全产业链发展。

记者在周营镇白楼村看到不少游客前来打卡拍照。白楼村位于“十里湾·田园沐歌”乡村振兴示范区核心区域。近年来,周营镇发挥镇域生态优势,探索“生态+”乡村振兴模式,整合资金5.6亿元,加快建设“十里湾·田园沐歌”乡村振兴示范区。立足白楼湾生态优势和文化资源,采取“多方联营+托管运营”模式,大力发展党性研学教育、休闲采摘农业、乡村近郊游,全面开发白楼湾新商业产品体系,吸引游客120余万人次,旅游创收达500万元,乡村旅游正逐步向休闲、文创等个性化、多元化场景体验拓展。

在周营镇薄皮辣椒示范种植园内,自动化喷灌设施正在对新培育的种苗进行高效智能喷灌。种植园作为周营镇聚焦做优做特蔬果产业建设的产业集聚、乡村旅游与休闲体验相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总投资1.15亿元,占地750余亩。

坚持“生态治理到哪里、农业设施配套到哪里、产业结构调整到哪里”,周营镇沿周营大沙河建设白楼湾现代农业示范园等“一河十园”。片区内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2万亩,冬暖式日光温室大棚发展到5000余亩,土地“亩产”效益由原来的2000元增至3万元。

周营镇党委副书记孙启松告诉记者,近年来,周营镇以建设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为统领,以打造乡村振兴特色镇为抓手,整合资金5.6亿元,布局建设涵盖产业发展、就业带动等6大板块,全力推动“十里湾·田园沐歌”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目前,全镇形成了24个蔬菜种植专业村,蔬菜年产量达到22万吨,产值突破16亿元,“和美乡村”建设多点开花,片区内呈现出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新景象,绘就了一幅业兴、景美、人和的美丽周营新画卷。(记者 王兆虎 杨晓斐 王龙飞 甄宗奎 通讯员 张生)

山亭 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时下正值樱桃销售旺季,在徐庄镇藤花峪村,返乡创业村民高安勤正在“榴枣驿站”网络直播间销售火樱桃,他的团队成员也在忙碌地分拣打包,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将高品质的山亭樱桃发往全国各地。在乡村振兴的东风吹拂下,藤花峪村已吸引“樱桃硕士”高安勤、“酱菜格格”高利芹等一批优秀青年返乡创业,去年全村直播电商营业额已超过7340万元,带动农民增收600余万元。

去年以来,山亭区深入实施“双十百千”工程,持续擦亮“不墨山亭·幸福小城”品牌,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和美画卷正在山亭大地铺展。

5月12日,2024年枣庄樱桃邮政冷链直发航空专线开通仪式暨“水泉火樱桃”助农启动活动在山亭区水泉镇举行,当天新开通了山亭至南京航空集散中心的大樱桃特快专线,通过冷链直发推动大樱桃走出山东、跨出国门。这也是山亭区促进交邮融合,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又一重要成果。

按照“生态优先、强工稳农、活旅兴商”的思路,山亭区持续做大设施农业,壮大产业规模,增强乡村内生动力,新建高标准农田8900亩,火樱桃等现代温室大棚8000亩,羊肚菌等设施蔬菜基地30000亩;发展梅花鹿等标准化规模养殖场38家;新栽植石榴1.92万株。培强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建成豆制品、长红枣等现代农业产业园8处,培育春福盈等农产品加工企业238家,其中规上企业发展到40家,年总产值近100亿元。培育龙潭家庭农场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43个,打造鲁南川藏线等精品旅游线路12条,“百味山亭·采摘之旅”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在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项目徐庄镇石嘴子村内,处处绿树成荫,繁花似锦。该村着力推进文化振兴和乡村旅游齐头并进,已盘活利用36处闲置传统民居,建成金石传拓、孔子学堂等17处传习小院,开展互动体验,演绎民俗民风,开发文创产品……石桥石巷、古井流溪、灰瓦绿树等散布其间,游客置身村内宛如“移步换景画中游”。

走进位于徐庄北部的“尖山云顶·自在家园”乡村振兴示范区,环山梯田、“一步三县”、同心林、石板民居等多处自然人文景观被“串珠成链”“拓线成面”,成为“鲁南川藏线”自驾游线路上的一颗颗“耀眼明珠”……该片区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打造特色农业、发展生态旅游,探索出了一条山区联村发展的蝶变之路,成为山亭区新晋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之一。

近年来,山亭区按照“片区+园区+强镇”共建模式,连片打造产业、提升设施、整治环境,突出“山水特色、产业优势、历史文脉、风俗民情”,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0公里、美丽公路40公里、“户户通”70公里,新建省市级和美乡村示范村14个,近80%的村达到市级以上和美乡村示范村标准。

乡村治,百姓安。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

在徐庄镇幸福庄村,通过健全党建引领“三长制”微网格治理体系,科学划分村、片、街“三长”网格11个,创新为每个片区网格配备两名入党积极分子辅助工作,提升了治理效能;尚庄村围绕睦邻和家、孝亲敬老、公益奉献、自治守法等评议指标不定期开展乡风评议活动,将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现象纳入反面评议,以“评”促“新”评出好乡风、议出新风尚……

近年来,山亭区通过不断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村党组织“跨村联建”为抓手,组建片区联合党委53个,首批建设“清廉村居”56个,建设“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11个、调解站280个。创新“云公章”“崮乡义警”“阳光报告会”等乡村治理模式。深化“365+N诚信山亭”信用体系,丰富拓展“信易+”惠民便企应用场景100个。各镇村通过创新实践,抓治理优服务,让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改了旧习惯、提了精气神,进一步奏响了乡村善治“和谐曲”。(枣庄日报通讯员 魏德征 宋伟)

市中 书写乡村振兴 “大文章”

时值初夏,市中区处处欣欣向荣——徜徉山套茶园、果林鱼塘,感受新茗清醇、甜桃鲜美,探索农文旅深度融合、共赴“诗和远方”……此时的市中区,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人居环境重塑深刻、民生改善持续增加,乡村振兴的出彩亮色涂抹在乡野中。

近年来,市中区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深入推进“双十百千”工程为抓手,聚力打响乡村振兴跨越赶超攻坚战,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不断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在市中区齐村镇前良村,红宝石般的樱桃挂满枝头,良好的市场行情为2000亩土地绘就了繁忙丰收的热闹景象。如今的前良村,已经成为一个集种植、观光、采摘、销售于一体的樱桃产业示范区。这里的樱桃不仅为村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也成为村庄的一张亮丽名片。

2023年,市中区汇聚枣庄学院资源,在齐村镇前良村依托鑫垚农业科技园,成立了全市第一家“科技小院”,进驻18名博士,对樱桃的移植、修剪、授粉等各环节进行全过程技术指导,成活率100%,并实现首年全部挂果。这里还建设研学课堂、手工作坊、咖啡书吧、亲子游园等配套设施,建成200米耕读文化长廊。

市中区着力抓好特色产业发展,强化品牌建设和市场主体培育,形成了前良樱桃、枣庄皱皮辣椒、峨山口草莓等一批具有地方标识的特色农产品品牌,新认定市级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4个。同时集中力量推动农业企业由小做大,今年以来,全区5家农业企业实现升规纳统,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达到46家。乐贝尔动保、开合生物、沃农智慧产业园等58个重点项目有序推进,晟达菲尔、津川肉制品、内丰方便食品等一批大块头农业项目即将投产达效。

眼下,三五好友结伴成群在公园、绿地,铺上野餐垫或搭顶帐篷,或惬意聊天、围炉煮茶,或自助烧烤、放飞风筝。环境变美,游客也在日益增多。西王庄镇适时推进生态经济,依托公园进行了集中整治、连片改造,发展周边经济,在满足辖区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品质需求的同时,让群众同步享受生态文明带来的“绿色福利”。

农村环境优化,这是乡村振兴中看得见的幸福。近年来,市中区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建立镇村共建、全民参与、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来优化环境。新建提升村民文化活动广场3处,硬化提升通村通户道路175公里,推行农房节能改造264户。坚持全域净、全域美工作理念,累计整改点位1500余处,清理三堆五垛2700余处、生活垃圾1.9万吨、建筑垃圾800吨。深化美德信用建设,大力推行“美德信用+”模式,细化“文明实践”积分兑换规则,乡村文明蔚然成风。打造志愿服务品牌,组建500余支区、镇街两级“花开市中”志愿服务队,志愿服务深入人心。创新乡村治理机制,推行基层网格化治理模式,推广“阳光议事七步法”,基层治理水平全面提升。

五一期间,示范区内举办了各式各样的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体验。孟庄片区大郭庄村蒂夷茗茶园采茶节,游客们亲手采摘茶叶,感受茶文化的魅力;齐村片区凤凰岭辣子鸡文化节则让人们品味到了地道的地方美食;西王庄片区无界集市结合户外露营、户外运动、特色美食等主题,升级了乡村文旅;永安片区重走秘密交通线研学游活动,深度开发了红色旅游资源。同时,电商平台上也热闹非凡,网红直播带货成为了新的销售模式,让农产品实现了线上线下的无缝对接。农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让乡村的旅游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也为全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做好业态融合文章。举办采茶节、辣子鸡文化节、无界集市等各类农文旅活动8场,接待游客约16万人次。借助直播带货等新形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土特产品线上营业额达2000万元,全区10万元以下村全部“清零”,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突破60万元。(枣庄日报通讯员 褚楚 高凯)

峄城 绘就乡村振兴“火红”图景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近年来,峄城区以示范片区建设为引领,围绕“五小变五大”,抢抓机遇,重点攻坚,绘就了乡村振兴“火红”图景。

初夏,峄城的石榴园花开正艳,榴园镇朱村的石榴种植户刘远正给自家石榴树疏花,以保证养分供应。谈及这些年石榴产业发展给农户们带来的变化,刘远喜上眉梢:“石榴加工企业越来越多了,石榴也不愁销路。咱算笔账看,拿我家来说吧,11亩多石榴,估计有4000多斤果型不好的石榴通过合作社卖给企业,按每斤一块算,这一出一进,4000多元就赚到了!今年我还流转了30亩土地做石榴采摘、品尝观光园,预计又能增加20多万元的收入!”刘远笑着说。

除了鲜果销售,峄城区还积极引导农户围绕石榴发展多种经营,近年来创新推出了石榴煎饼、石榴特色采摘游等发展模式。“石榴煎饼按干、湿不同,价格从每斤10元到18元不等,一天至少加工八九十斤,就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榴园镇桃花村村民张丽对记者说。据介绍,峄城区政府牵头推广石榴保鲜库建设,专门拿出财政补贴,鼓励家家建库、户户保鲜,既方便农户发展反季节石榴加工,也提高了石榴销售效益。

峄城区还积极招商引资,培育壮大石榴龙头企业。今年以来,王老吉大健康产业园已经生产石榴饮品8000吨,实现产值2亿元。同时,峄城与四川好医生集团开展红石榴大健康项目合作;总投资23.8亿元的冠世榴园民族风情谷、石榴综合交易中心和石榴精品种植示范园建设也正如火如荼。

发展多元产业,是赋能乡村振兴、促进农户增收的重要路径,峄城区各镇街都因地制宜,以“一村一品”,培育了自己特色产业群。记者走进古邵镇锦鸿科技智慧渔业苗种繁育提升项目养殖基地,在一排排工厂化的养殖车间里,鱼苗欢快地游动着,活力满满。

“我们通过物联网和大数据赋能,实现研发应用数字化、养殖设施智能化、养殖流程自动化,技术达到国际领先、国内顶尖水平,推动全市水产养殖向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山东锦鸿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赵峰说。该项目一期已建成工厂化循环水车间9座,打造了“锦鸿科技工厂化循环水养殖6.0模式”,年可孵化苗种2.25亿尾,养殖能力赶超同面积水面外塘33倍。

据介绍,峄城区围绕构建蔬果渔牧产业发展“四大支柱”,现已建成国内水平最高的渔业培育中心和全市最大的肉鸡全产业链基地。记者走进阴平镇的肉鸡全产业链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基地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镇内小规模养殖专业户13家,通过技术指导、购销共享等方式,助力养殖户年均增收5万元以上。

目前,峄城区已建成“一榴一河一渔一枣”的优势农业资源体系。围绕挖掘资源价值,该区先后创建了“古运梦河”“榴花绿道”“渔业小镇”“乐活枣园”等4个省市级示范区,创建省级、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79个,农村污水治理、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经验做法得到全省现场会议推广。

产业振兴的乡村,正以景美人美吸引追寻乡愁的游客。“从济南开车到这里也就两个多小时,不算太远。”5月25日,家住济南的刘女士带着家人,来到峄城冠世榴园景区游玩,她说,“峄城石榴越来越有名了,这次真的是慕名而来。现在正是榴花盛开的季节,来这里不仅亲近了自然,也体验一些农事劳作,大人孩子玩得都很开心。”

为进一步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峄城区充分挖掘以石榴文化、胜利渠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内涵,峄城石榴种植系统被农业农村部推荐申报联合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胜利渠教育培训基地被省委组织部评为省级党员教育现场教学基地。“峄城把发展农文旅融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通过建设非遗景区、生态园区等项目,使农业发展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让越来越多的人在乡村旅游中收获新感受。同时,以文旅经济带富一方,助力乡村振兴。”峄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张庆春说。(枣庄日报通讯员 汤锦阳 刘明月)

台儿庄 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注入新内涵

日前,记者来到了位于马兰屯镇的台儿庄区“按揭农业”示范基地,看到大棚里种植的长茄正值收获季。“这边的长茄个大,品质好,专门用于烧烤,和我们生产的其他蔬菜一样,供给长三角地区市场,因此售价较高。”台儿庄区运丰良蔬蔬菜产业示范园园区经理陈明军告诉记者,通过招引寿光的蔬菜种植专家,示范园内的蔬菜亩产与品质都得到了不小的提高,在大棚中种植的西红柿亩产可达1万公斤。

收获后的长茄被运到了镇上的物流分拣中心,在这里,十余位本地村民正在挑选精品进行包装分拣,发往长三角地区。

记者了解到,在这里,农民就像“按揭买房”一样支付“首付”,逐年还贷便可进行生产经营。通过这一模式的实施,切实解决农户发展现代设施农业“融资难、投资贵、管理难、技术难、销售难”等问题,走出了一条“按揭农业+”的新路子。

陈明军告诉记者,运丰良蔬按照温室大棚面积以合理价格租赁给农户,不仅在种植品种、技术服务等环节给予指导,而且按市场时价统一收购,确保农户销售无忧。

记者了解到,所谓按揭农业,是通过政府引导国有企业融资建成按揭蔬菜大棚,农户通过选择支付“首付”按揭购买、租赁、联产合作等三种形式进行经营管理。台儿庄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高洪强告诉记者:“为了让农户放心,我们采用‘五个统一’来指导农业生产。”“五个统一”就是统一设施建设、统一种苗提供、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包装销售,全程为农户提供“保姆式服务”。

台儿庄区按揭农业示范基地由山东良安集团公司与寿光绿之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建设。项目规划用地2766亩,计划总投资6.2亿元,其中,一期项目占地1000亩,投资1.6亿元,现已完成152栋冬暖式温室大棚种植任务,实现了当年投产、当年见效目标。

据了解,台儿庄区“按揭农业”示范基地项目是在台儿庄区“十四五”期间设施蔬菜提档升级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按照“政府引导+国企投资+专业团队运作+农户参与”的按揭经营理念,全面推广“按揭农业”新模式,进一步激发“三农”发展活力。

2022年以来,台儿庄区通过政府引导、国有企业山东良安农业发展集团融资建成按揭蔬菜大棚,带动1000余户农民增收,实现2000多农民家门口上班,为“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注入新的内容,推动了台儿庄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在位于马兰屯镇的台儿庄大运河智慧冷链物流中心内看到,技术人员正通过制冷设备的后台智能系统查看冷库的降温情况,园区正在抓紧进行建设收尾工作。

项目负责人孙守国介绍说,目前台儿庄大运河智慧冷链物流中心已与中通、顺丰等物流企业签订协议进行加盟,与其物流系统进行衔接,可进行领单、一键代发等操作。

据了解,山东大运河智慧冷链物流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3月,项目总投资约22000万元,包括一栋5.5万吨级的冷库,一栋物流分拨中心,一栋交易中心,两栋电商孵化中心,是我市唯一一座万吨级以上高低温兼容的冷链产业园。项目达产后,冷库规模为约2.85万吨,主要用来存储冻肉、冻鱼、果蔬等农副产品。

该项目以构建一个“互联网+冷链物流+资源配置+信息整合”的冷链信息平台作为定位,将整合台儿庄区及周边农产品资源,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建设完成后销售收入预计为22400多万元、利润为3000多万元、税收755万元,可促进当地存储、加工、运输、包装等相关产业发展。通过建设具有跨域配送能力的产品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加强了当地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在市场的流通销售能力。通过本项目的建设,能够在台儿庄地区形成产业集群,促使产业融合发展,辐射带动区域农民增加收入,直接新增就业500至1000人,有力推动乡村振兴。(记者 王兆虎 杨晓斐 王龙飞 甄宗奎 通讯员 贾礼章)


编辑:刘福龙 责编:池研


xw©632news.com 留言

鲁新网备案号:20106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