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人见物见生活

——薛城区让非遗文化“活”起来侧记

作者:梁鸿雁 郝瑞
来源:枣庄新闻网 2023-07-29

7月17日,薛城“篆刻之星奖”现场命题比赛在薛城区文化馆举行,作为“山东省篆刻艺术之乡”,这场比赛吸引了诸多篆刻艺术爱好者前来参赛。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方寸之间尽显万千气象。这是薛城区深入挖掘篆刻艺术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的一个新尝试,是实现非遗文化“两创”的成果。

为了让非遗文化“活”起来、传下去,薛城区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不断焕发活力。截至目前,全区拥有省级非遗项目7项、市级非遗项目53项、区级非遗项目124项。

走进中陈郝村的一座红墙小屋,盛夏的热气被一片散发着泥土清香的凉爽所取代,瓷器互触的叮当轻响清脆悦耳。“马氏陈郝古陶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马士常正坐在里面瓷壶煮茶,品鉴千年古瓷的独特魅力。

伴随着缥缈的水汽袅袅升腾,茶的清香在瓷杯的沁润中扑面而来。“柴烧杯子盛的水喝起来更温软,后味更甜香”,是品茶后的客人们一致的感受。相同的水源,用不同的壶烧、不同的杯盛,却显现出不同的效果,这也成为人们想要探寻马氏柴烧背后的“制瓷密码”,是这座“江北第一瓷”焕发新生命的一个圆心。

为了再现“九庙十桥七十二座瓷窑”的繁华景象,薛城区以打造“千年古瓷都 魅力中陈郝”为目标,精心谋划、强力推进,让历史文化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投资30余万元,新建江北瓷都文化广场1处,铺设广场透水砖1500平方米,制作了具有标志性的雕塑鸡首壶,建设了仿古木长廊,通过“一书、一馆、一窑”溯源、找根、寻魂,重展非遗魅力。

铁道游击队纪念广场上,小孩子牵着大人的手,兴致勃勃地观看非遗传承人的核雕表演,“非遗赶大集”这趟列车吹响了非遗宣传的号角。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绵延传承的‘生命记忆’和‘文化基因’,我们利用春节和‘黄河大集’的契机,加大非遗文化展示力度,充分展现非遗的技艺魅力。”薛城区文化馆馆长谢利介绍。

据了解,2023年上半年薛城区共举办“遇见非遗 童趣端午”萌娃游园会、“非遗购物节”和“非遗法宣传”等系列活动20余场次,组织缝绣、画扇等非遗手造项目现场展示展演,让孩子体验香囊、五彩绳、团扇等制作过程,让非遗传承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真正让“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

暑假伊始,伴着炎炎烈日,山东大学文学院刘娟教授和他的学生一起走进了许贵强的农家小院。一根根看似普通的柳条,在邹坞柳编传承人许贵强手中,经过各种穿插、缠绕,最终脱胎换骨成为漂亮的工艺品。“这些箢子、簸箕等,都是赶农村大集时去卖。”许贵强说,老一辈人都是做柳编的,目前村里只有他在传承这项手艺。

和刘娟教授的非遗研学游类似,近几年了解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的传承、创新和发展的研学游不断升温,薛城区今年专门设计推出奚仲故里·千年古瓷等研学游精品线路12条,举办“魅力乡村研学游·共赏国学品非遗”“盛世我传承·非遗我守护”等专题活动20余场次,讲好“薛城非遗故事”。

不仅如此,薛城区还策划推出“非遗进景区”活动,在铁道游击队景区设立了“鲁南非遗展陈馆”、“山东手造 薛国尚品”展销中心、“非物质文化小商品超市”等场馆,让非遗真正活起来,为文旅融合发展赋予新活力,释放文化“两创”力量,勾勒出更美的薛城画卷。(记者 梁鸿雁 通讯员 郝瑞


编辑:高海翔 责编:池研


xw©632news.com 留言

鲁新网备案号:201063202